黄锡璆简介:
黄锡璆,男,汉族,博士学历,祖籍广东梅县,1941年5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任抹县,1957年回到祖国,立志报效国家。
1960年考取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196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原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工作,历任助理技术员、技术员、工程师。1978年9月,历经17年的苦苦追求,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至1984年的二十年间,先后参与了机械工业部数百项大、中型工程的技术开发和设计工作,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1984年2月,考取公派赴比利时留学。1987年冬,获中国第一个医疗建筑博士学位后,学成回国。期间曾任中国赴比利时留学生学生会主席。
回国后,黄锡璆一直致力于我国建筑医疗的学术研究和工程设计工作。1988年2月-1994年12月,任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建筑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1994年12月至今,任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总建筑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001年退休后,仍置身于学术研究和工程设计第一线,为中国医疗建筑的技术进步和中国中元的医疗建筑业务发展而鞠躬尽瘁。
在几十年工作实践中,黄锡璆将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率先提出医院系统工程的综合优化设计理念,从空间布局、诊疗流程、医疗环境、安全环境、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我国医院设计水平,并付诸工程实践,先后主持100多座医疗建筑的规划设计,工程遍布全国,许多工程开国内之先,成为中国医院建筑的样板工程,引领我国医院建筑规划与设计的时代发展潮流,为改善民生,服务社会,推动我国医院设计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其学风严谨,品德高尚,在专业领域贡献突出,黄锡璆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2009年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专门为他在院内广场树立铭石,是业主对建筑师的最高褒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0年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003-2012年期间多次被评为国机集团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被评为国机集团劳动模范,2008年荣获“第五届梁思成建筑提名奖”,2012年获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
执著追求 成就伟业
黄锡璆身上,体现了对事业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从业至今49年,他无时不刻都在为他钟爱的建筑事业奔波忙碌,特别是从比利时留学回国后,“为中国人造自己的现代化医院,改善中国人的就医环境”就成了他毕生追求,经过20多年的执著探索与实践,终成一代大师。
在1984年出国留学前,黄锡璆已在机械行业的各种工程设计中摸爬滚打了20年,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虽然默默无闻,但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功底。1988年留学回国后,47岁的黄锡璆终于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人生坐标,他信心满满,要在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有所成就。时不我待,他梦想着把在国外的所学所见,尽快运用到祖国的医疗建筑事业中。
然而,面对的现实是他满腔的热情、满腹的经纶却没有用武之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医疗建筑的设计理念还十分落后。他提交给医院的设计方案,常常得不到用户或卫生部门的采纳,有人甚至提出质疑,“你一个机械行业设计院出身的设计师能做好医院项目吗?”身边的好心人顾及他的博士名声和单位的效益,劝他别做医院设计了。黄锡璆没有退缩,以他对国外医疗技术、医院建筑发展的深入了解和对中国经济发展将推动民生改善的深刻认识,他坚信,一个中国医院建设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他沉下心,放下博士的“架子”,边研究,边实践,极力寻找说服用户的突破口和市场结合点。大城市找不到业务,就到偏远地区找;大项目承接不下来,就做小项目;项目无法实现自己的全部设想,就一点儿一点儿地体现。他带领中国中元设计团队先后完成了金华、九江、宝鸡、淄博等地医院方案投标和工程设计,并获得了初步成功。其中,金华中医院被誉为“南国江城第一院”,获机械工业部优秀工程设计奖。
1992年,黄锡璆终于迎来了他梦寐以求的“让国外先进理念在国内医疗建筑领域落地生根”的机会。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佛山市要兴建一座总建筑面积16万平米、总投资6亿元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一次性规划建设如此规模的医院,在当时的国内并不多见。有能力承担吗?技术上有多少把握?他顶着压力,组建设计团队,五赴佛山,终于拿下佛山项目。设计过程中,他与业主方反复沟通磨合,结合项目资金、技术、业务流程、地域文化和未来发展等多种复杂因素,极力说服、引导业主接受国际先进医院设计的新概念与新技术,结合多年来对中国医院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开创性地在佛山医院设计中运用方格网络交通模式设计、医院主街设计,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半集中式布局。多通道式影像中心、生物洁净手术部、下沉式广场、自动扶梯、200多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库等设计均属国内医院首次采用。佛山医院是中国医院建筑的里程碑,成为中国现代化医院建筑的标杆工程,引来全国各地近千家医院和设计单位参观学习。医院启用当年,就创下日门诊量4600人次的历史记录,至今仍然是珠三角驰名的综合医疗中心。为感谢黄锡璆的突出贡献,佛山医院在院区内树立起黄锡璆博士铭石。这是国内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为建筑师设立的铭石,是业主对建筑师的最高褒奖。
在完成佛山医院设计后,为抓住医院设计这一新经济增长点,中国中元成立了医疗建筑研究所。在黄锡璆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长沙中心医院、苏北医院、北医三院眼科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安贞医院、河北省第四医院等十几个大型医院的工程项目接连中标,使中国中元的医疗建筑设计稳步发展起来,不仅成为中国中元的优势业务,而且技术力量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一个研究所、两个设计所、超过200多人的设计团队,累计完成全国各类医院工程设计200多项。
业务做起来了,名气大了,年纪也大了,但这一切丝毫没有放慢黄锡璆对事业追求的脚步,丝毫没有减弱心中对所钟爱的医疗建筑设计的热度。2001年黄博士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他舍不得离开自己钟爱的事业,仍然一直深处医疗建筑学术研究和工程设计第一线,退休不离岗,对事业热情不减,工作不止。看图纸、接待客户、出差、指导年轻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为卫生部和国际医疗组织担任顾问、做学术研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乐此不疲。
2002年7月,黄锡璆因工作过度劳累导致视网膜脱落,不得已住到自己亲手设计的北医三院眼科病房。在患病修养期间,他就以患者的身份细心观察和体验设计效果,提出诸如病区地脚灯高度设置不合理,影响患者休息等改进意见。
2007年一月的一天深夜,在济南考察项目返京的途中,黄锡璆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同车的一位年轻设计师不幸遇难。黄锡璆也身受重伤,住院、卧床近3个月。直到今天,他腰椎里还放置着钢架,行动多有不便。不能睡软床,从床上起身时,要用胳膊支撑,侧身慢慢坐起;只能坐硬板椅,起身时,要两手扶把慢慢撑起;不能下蹲,不能久坐。即便如此,在中国中元的办公楼里,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他略微弓腰的身影;在一些项目工地现场还不时能看到他在指导年轻人的工作。
如今,黄锡璆已经退休十年有余了,但他仍然执著于事业。对于他来说,只要国家需要、单位需要,他愿意奉献自己最后的一丝余热。几十年来,每一项工作他都用发自心底的爱去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