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黄锡璆报告会上五位演讲人的演讲
来源:新海俊 | 作者:xinhaijun | 发布时间: 2014-04-18 | 12108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为单位发展出力,为社会进步做事是快乐的

报告人:黄锡璆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是黄锡 璆,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工作已有近49年。

今天站在这里,心里很忐忑。这些年我在设计一线,与同事们一道做的是普通技术人员的设计工作,所作所为也是一名基层党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我于19415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出身于华侨商人家庭。49年祖国解放,我们这些被称为“海外孤儿”的华侨欢欣鼓舞。受祖国的感召,一批又一批海外青年北上归国,“回祖国去,学习本领,参加祖国建设”成为一股股热潮。57年我与亲友、同学搭乘“芝万宜”号轮船,经五天五夜的航行,终于返回亲爱的祖国。

与其他归侨一样,我们得到国家的关爱、得到同学老师的帮助。我们克服生活关,语言关,学习关,融入国内同学的大集体。先后进高中、上大学。我选择了建筑学专业。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院,即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的前身,工作至今。

几十年来,在老同志的指导带领下,我们奔赴大三线,而后又在京津唐、深圳、海南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我们下现场,到工厂车间、到农村田野,接触工农,劳动锻炼,经风雨见世面。

这期间我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得到了充实与提高,逐渐掌握设计技能,在人生观,世界观上,也得到党组织的关怀指导与帮助。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追求,于1978年实现了加入组织的愿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改革开放后,国家启动了外派留学生的计划,我有幸考取公派赴比利时留学,我选择了医院建筑规划与设计这一专题。88年获取学位回国。回国时赶上国家医院建设的大发展,使我们有机会承接一项又一项医院工程设计任务。从此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开拓。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学习,我加深了对医疗设施的认识,使我更加热爱我所从事的专业。人的一生经历生老病死,每个阶段都离不开医疗设施的服务,医疗设施已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更离不开医疗设施这一重要支柱。能从事这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是我莫大的荣幸。

在长期执业生涯中,我经常出差,也曾随卫生部,世界银行团组到偏远贫困地区考察。我访问过利用旧窑洞改造的病房;见到过供水设施不完善,需要医务人员从山下挑水用的卫生院;也看到过乡村医生利用当地木匠制作的木板手术床,为农民患者做胃切除手术的医院,这些都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使我更加震撼的是那些几乎与世隔绝的住在破旧土房的麻疯病患者。为改善偏远地区的医疗设施,为改善偏远贫困地区人口的缺医少药,我们从事这一行业的技术人员需要做与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改革开放后我们有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学术会议,开研讨会,开展合作设计。国内外医疗设施水平的距离正在缩小,但从整体水平上看,与先进及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当前,国家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需要建设更好更多的现代化医疗设施,医疗设施设计可以探讨、可以研究的工作还很多,想到这些自己就有一种做事的冲动。

这些年,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设计工作经常需要加班加点,经常熬夜。为了多做项目,为了完成投标方案,为了赶项目进度,我放弃节假日,不分昼夜奋力工作,这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一份责任。为了培养我们,在当年教育经费不充裕的80年代,国家是用几个农民的年收入来供养一位留学生出去学习,作为得到资助培养的学子,以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国家,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近年来,我的眼睛和脊椎动了手术,加班比以前少多了,但我仍然坚持工作并不觉得疲倦,我总觉得能为单位出力,为社会做点事是愉快的。

回想这几十年我们东奔西跑,走南闯北,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在开拓阶段,我们曾受到用户怀疑: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不就设计工厂的么?他们能设计医院么?但我们不气馁不退缩,而是耐心交流与沟通,我们以实际行动拿出设计成果说服对方。我们从小项目到大项目,从偏远地区医院到省市、中央医院,渐渐地我们从经验不足到积累丰厚,从人才单薄到形成人才梯队,逐渐使公司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医疗设施设计单位。我们的设计成果一步步从图纸转化为实体,一幢幢现代化医疗大楼相继拔地而起,一家家医院陆续接诊收治病人,工程项目遍布全国,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与欣慰。

在多年设计生涯中,我结识了许多医院院长、医生、护士、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收获了友谊建立了广泛联系。他们中有许多人身兼数职,既管理医院,又看门诊、做手术;即带学生又做研究。他们对病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令我对他们充满敬意,与他们相处,我学习怎么做人,怎么与人共事;与他们讨论交流,我学习到了许多从书本上未曾学到的知识,了解了许多临床一线的实际需求。

回想自己的成长,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培养,使自己从一名涉事朦胧的华侨青少年成为一名专业设计人员;国家的改革开放使自己有机会出国深造,学有专长;回国后又赶上祖国医疗设施建设的新高潮,使我们有了施展的空间与机会。可以说自己的一切得自于伟大的时代,得益于祖国的发展。

这几十年走下来,我一直得到各级组织的帮助与支持。近年来许多年轻同志担当更多的责任做了更多的工作,他们比我更辛苦、更劳累。我和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共同拼搏,我们的成绩来自于团队的合力、来自于集体的力量,我自己不过是尽了自己应尽的一份力。

总而言之,事业的进步源自于国家的发展,个人的成长源自于组织的培养,成绩的取得来自于团队的合作与配合,成果归功于单位与集体。的确如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为自己能够做出正确选择,为自己能够成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一份子,为自已能为中国中元的发展、为国机集团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

我年过七旬,但我愿继续为祖国的医疗设施建设添砖加瓦,我要向许许多多的先进分子学习,践行自己入党时的誓言,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做一名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而继续奋斗。

 

二、黄博士:中元精神的一面旗帜

报告人:王漪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王漪,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在公司主管设计咨询业务,与黄锡 璆同志一起工作了20余年。

在中国中元从业至今48年,黄锡 璆同志无时不刻都在为他钟爱的建筑事业奔波忙碌,我们都亲切称呼他为“黄博士”。

1984年出国留学前,黄博士已在机械行业的各种工程设计中摸爬滚打了20年,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虽然默默无闻,但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功底。1988年留学回国后,47岁的黄博士终于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人生坐标,他信心满满,要在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有所成就。

然而,当时的现实是,他满腔的热情、满腹的经纶却没有用武之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医疗建筑的设计理念还十分落后。他提交给医院的设计方案,常常得不到用户或卫生部门的采纳,有人甚至提出质疑,“你一个机械行业设计院出身的设计师能做好医院项目吗?”身边的好心人顾及他的博士名声和单位的效益,劝他别做医院设计了。黄博士没有退缩,以他对国外医疗技术、医院建筑发展的深入了解,和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将推动民生改善的深刻认识,他坚信,一个中国医院建设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黄博士放下博士的“架子”,边研究,边实践,极力寻找说服用户的突破口和市场结合点。大城市找不到业务,就到偏远地区找;大项目承接不下来,就做小项目;项目无法实现自己的全部设想,就一点儿一点儿地体现。他带领中国中元设计团队先后完成了金华、九江、宝鸡、淄博等地医院方案投标和工程设计,并获得了初步成功。其中,金华中医院被誉为“南国江城第一院”,获机械工业部优秀工程设计奖。

先进典型
党的建设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