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黄锡璆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来源:新海俊 | 作者:xinhaijun | 发布时间: 2014-04-18 | 99226 次浏览 | 分享到:

用户对黄锡璆信任有加,他服务过的许多医院的院长伸出大拇指:“黄博士说的,我们都信”。黄锡璆经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说:做医院设计的人,一定要像医生给患者治病一样,要了解实情,要做得细一点,要服务到位。正是这种深入一线,求真务实的一贯作风,造就了黄锡璆这样一位实践大师。

 

勤学不倦 上下求索

 

黄锡璆的身上,体现了孜孜不倦的勤学精神。他珍视学习,嗜好读书,终其一生都在为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努力。他潜心设计,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时刻捕捉和跟踪医疗建筑业的变化与前沿。他苦练英文,以行业的瞭望者不断推动中国的医疗建筑业融入国际格局。

每一次学习机会,他都格外珍惜。1984年,黄锡璆博士初到比利时鲁汶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进修,但他的勤奋赢得了导师戴尔路教授的赞赏,赢得了攻读博士的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成天泡在图书馆,暑假别人出去欣赏美景时,他仍在图书馆啃资料,后来管理员干脆把图书馆的钥匙给他。妻子曾陪他在比利时住了一年零三个月,他没有陪着去欧洲著名景观玩过一次。“我们搞设计的也喜欢看风景,但是出国学习机会难得,如果不能学有所成,怎么对得起单位、对得起国家!”四年时间,黄锡璆就攻下了博士学位。学成那年,他带着整整24箱书籍资料踏上了回国的路途。

书,是黄锡璆博士一生的痴迷。回国后,爱书之情有增无减。有一次出差,他在业主的办公室偶然发现了关于日本医疗建筑的一本书,暗自欣喜,数次欲言又止。回京后,那本书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他忍不住致信业主,婉转表达借书之意。好书遇知音,业主感动之余慷慨赠书。隔一段时间,他就要去书店转转、看看,再买买书。他也四处托人买书,司机小金说:“帮黄博士买书,把我都买成了网站的钻石级会员。”他还拜托留学生、国外的朋友去淘国内买不到的专业书籍。一次在国外开学术会议,看到同行将会议资料随手丢弃,他心痛得不行,让助手收集起来带回国内。黄锡璆博士家里的客厅塞满书柜,卧室摆满书柜,飘窗上下还堆满书。“这房间的飘窗原来能看山景呢,现在是书墙了。”妻子不无遗憾,而黄博士却不无自豪:“医疗建筑的书我收集得比较多,一些国外印量很小的书我也收集到了!” 对于黄博士来说,书是精神的寄托和灵感的来源,不管白天工作多忙多累,他晚上都要看书,常常不到凌晨两三点不睡觉。妻子说“天天经常是我一觉醒来,还看见老黄在看书”。

从比利时回国后,深感时不我待,他不再午休,午休成为他最惬意的读报时间。报上只要和医疗有关的信息,无论是新医疗设备,新医疗政策,还是医患关系等等,只要是有价值的,他都复印下来,制作成剪报。正是这一本本厚厚的剪报,让他及时掌握业界最新动态,让他的设计与时俱进,永远充满着时代的鲜活劲儿。黄锡璆博士追赶着时代,年轻人追赶着这位大师。“黄博士年事已高、知识渊博,但学习的劲头儿比我们还足。”年轻人总感觉他就在那里,但总也赶不上他。

建筑业的与时俱进需要国际视野。黄锡璆博士用蚂蚁搬山的毅力,纯熟地掌握了英语这个追赶医疗建筑前沿的重要工具。读大学时黄锡璆学习俄语,工作后他开始自修英语。“文革”动荡的十年,他从未放松对英语的学习。40多岁考取公费留学,很大程度上基于他扎实的英语功底。如今年过七旬,他每天晚上都会看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的节目。身边的一位同事说,“他就像一本活字典,医学类的有些英文单词很难,我们每次请教他,他竟然全知道!”良好的英文水平,使他多年来能够无障碍地接触专业前沿,无障碍地进行国际交流,吸收国际先进成果发展我国医疗建筑事业,为中国的医疗建筑事业注入国际元素。

不只如此。让同行们更为敬仰的是,黄锡璆博士从不局限于医疗建筑的一城一池,他对科学发展的敏锐,以及站在“让生命活得更有尊严”“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层面考虑医疗建筑的大器宇,让一般的设计人员望尘莫及。

 

淡泊名利 不计得失

 

黄锡璆的身上,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可贵情操。48年来他用平和的心境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驱,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不怕吃亏,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医疗建筑事业,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一种宽广的人生气度。

在学术上,他有着包容的胸襟。业内有人对他开风气之先的言论进行复制,他并不计较。他说:“医疗建筑设计是大家共同的事业,新概念、新理论只要得到传播了就好,至于谁得了名利,有什么关系呢?”业内对他具有独创性的设计的模仿,他也并不在意,他说:“中国医疗建筑有这么大的市场,没有一个单位能做得过来,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达到了为社会造福的目的就很好。” 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黄锡璆团队更是把辛苦设计的20多张小汤山医院的图纸,无偿提供给全国慕名而来的地方传染病医院共享。

在生活上,他俭朴而随意。乘飞机出差他从来都是订经济舱,而且总是订最早的或者是最晚的航班,因为这个时段的机票价格最低。在外住饭店,他的助手梁建岚说:“是不是带星的无所谓,有的时候订不上正规的饭店,住个简陋的小旅馆,他也乐呵呵的。”在饮食上,他从不挑剔,在外就餐时很喜欢进路边小店吃一碗牛肉面;单位食堂里有九元自助餐,也有十五元自助餐,黄锡璆总是踩着饭点儿的尾巴,哈着腰、低着头、端着餐盘出现在九元自助区。

在工作中,他克己奉公。在比利时留学时他非常节俭,为了找一家比较便宜的复印店他可以多走半个小时的路程,但留学归国时,他把自己省吃俭用下来的留学津贴为单位购买了设备和书籍。他视网膜脱落休养期间,不止一次地对领导说:“我没有上班,工资是不是应该降一降?否则我于心不安。”单位体恤他年事高而且住得远,为他安排了车辆,但他从来没有因为家里的一件私事用过车。当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时,他却不为所动。曾有公司感叹仅“黄锡璆”这三个字的品牌价值就不可限量,想以百万年薪挖他走,他断然谢绝了。

为自己的家庭,他从没有利用工作之便谋过一丝一毫的私利。几十年来,不管多苦、不管多难,他都默默承受。多年来家里住房紧张,安不下书桌他就常年趴在客厅里的小圆桌上写东西,上级领导慰问时看到他住房拥挤,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这样就很好。直到2008年,他家才在北京郊区购置了一套住房。他唯一的儿子十九岁就远走他乡、自食其力,从事与建筑业毫不相关的市场营销业务,从小业务员干起,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打拼出来。人们都说,其实像博士这样身份的人,要是给孩子谋求点方便太简单了,但是博士的孩子没有沾到博士一丁儿点的光。

如今,他已成为令人敬仰的建筑设计大师,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而是以年过七旬的高龄仍奔波在建筑设计一线。在居功自傲、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小功即足思想充斥的浮躁社会,黄锡璆所拥有的这颗平常心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淡泊足以明志,宁静方能致远。相对于黄锡璆所创造的事业,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同样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谦虚平和,真诚待人

 

黄锡璆的身上,体现了难能可贵的谦谦君子之风。对待同事、学生,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他总是那样谦恭。对待客户,为了共同的事业,为了那份信任,他总是谦逊而不卑微,真诚而不功利。对于斐然的成就,黄锡璆总是将一切归功于团队。

中国中元的人们,一提到黄锡璆,都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在他们看来,黄锡璆与其说是业内赫赫有名的大师,不如说是身边和蔼可亲的一位老者。在中国中元的食堂、楼道、大厅,他们常常见到黄锡璆的身影,“他总是笑着点着头和大家打招呼,背微微驼着,头微微低着,仿佛比我们这些年轻人还要谦恭的样子。”

先进典型
党的建设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