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黄锡璆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来源:新海俊 | 作者:xinhaijun | 发布时间: 2014-04-18 | 99224 次浏览 | 分享到:

100分的劲要使出120分。黄锡璆的助手梁建岚这样评价他:“黄博士已经把事业和自己的生命融铸了在一起。”与他一起工作过的人都感叹:“黄博士发自内心的对事业的那份投入,我们比不了”。

 

爱国爱党 心系人民

 

在黄锡璆身上,体现了一位归国华侨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和信念,那就是报效祖国、对党忠诚、服务人民。他把这种信念融入人生每一次的重要抉择,融入为之奋斗终生的中国医疗建筑事业,融入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为在印尼出生的第二代华侨,黄锡璆从幼年记事时开始,就对“家”、“国”有着独特的体验。他深深体味到父辈们“游子”的辛酸和内心对“家”、“国”的火热向往。194910月,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印尼时,黄锡璆一家欢呼雀跃。在父母的鼓励之下,他的哥哥、姐姐1951年率先回到祖国。父母希望黄锡璆这个最小的儿子能留下来帮忙打理生意,将来老了也好有个依靠。但黄锡璆的心已有所归。他说:“国家新生了,年轻人应该回国学本领,参加祖国建设。”离开印尼之前,黄锡璆问都没问,就在当地政府保证“一辈子不再回去”的契约上签字摁了手印。19575月,正在上高中二年级的黄锡璆泪别父母,与堂姐和堂哥三人搭乘轮船,漂泊了55夜,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198711月,黄锡璆拿到鲁汶大学的博士学位,身边的很多人选择留下来或去别的国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的心动,义无反顾回到了国内。他说:“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国家派我们出国留学花了很大的代价,是多少位农民几年的心血。”“国外再好也是人家的地方,不是我们的地方。”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成长跟国家的发展密切相连,跟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赶不上中国医院建筑大发展,他也无法取得这么多成就,如果脱离了国家,脱离了中元这个团队,他单枪匹马永远办不成事情。

黄锡璆为加入中国共产党苦苦追求了17年。早在大学二年级时他就第一次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由于“极左”年代的特殊政治环境,尽管在4年的学习期间以及刚参加工作的十几年里,黄锡璆都一贯表现优秀,但“华侨”的身份还是为他的政治前途设置了重重障碍。他不能参加政治学习活动,递交的入党申请书被一次次退回。工作上也颇受歧视。一次和同事三人去北京火车站调研,接待人员听说他是华侨,就委婉地谢绝。但他从不气馁,从不抱怨,心里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党组织的向往。为了保持内心的平静,他就拼命工作,主动要求出差,别人不愿意去的老少边穷地区,他争着抢着去。1978年,黄锡璆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中国共产党,圆了他17年的梦。

入党35年来,他一直保持一个习惯,每逢党和国家重大事件或活动,他都要主动向党组织或单位领导递交决心书和思想汇报,谈认识、提建议、表决心,工作生活中处处以党员的要求严于律己,对党无限忠贞。2008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第二天,黄锡璆就向党组织递交决心书,他写到:“祖国到了危难之际,我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灾区灾后医疗设施重建做点事情。”在这之后他多次赶赴灾区实地考察,为灾区医院重建工作提供了大量建议和咨询。他说:“入党时就宣誓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这不应该只是口号。”作为基层技术人员,黄锡璆用行动践行了这个承诺,为党的事业倾情付出,勇于担当,一刻也没有懈怠过。

黄锡璆心系民生,他通过医院建筑设计这一实践平台,一步步践行着为祖国、为党、为人民的信念和目标。他认为,医疗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医院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医生救死扶伤过程中各种复杂的作业流程,而且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他始终坚持医院建设要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融入到设计中,以保障病人和医患人员的利益为核心。当遇到可能会对病人和医护人员健康不利的设计要求时,他据理力争、绝不妥协。2003年中国中元承接设计小汤山医院,上级要求三天三夜完成任务,但黄锡璆认为这样短的时间内建成的医院不足以在隔离、通风、防止交叉感染等方面达到烈性传染病医院的标准,将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胁。他坚守原则,一次又一次地与相关单位和部门沟通,甚至发生剧烈争吵,最终一边设计一边施工,在黄锡璆的带领下,经过77夜的努力,中国中元交出圆满的答卷。430日,工程项目验收。严格的空间区分,杰出的通风系统设计,专业的医用垃圾处理……小汤医院收治的680名非典病人得到有效治疗,1200余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做到零死亡、零感染,为北京市有效控制非典疫情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锡璆留学归来后一直担任世卫组织和卫生部的顾问,他坚持走进基层、关注民生,多次奔赴偏远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关注基层医疗设施、麻风病医疗设施和精神病防治机构等的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医疗设施和医院建设的改善。近年来,拖着病残的身体,他正在著书立说,要把毕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进行系统总结,这将是他留给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的又一宝贵财富。

 

深入实践 创新求实

 

在黄锡璆身上,体现了科学的实践精神。他说话做事,严谨务实,不为虚,只为实。几十年如一日,深入一线做设计,依托项目做研究,扎根基层,注重细节。他不断从实践中学习、提炼和总结,丰富自身的设计思想,探寻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与中国医院建筑实际的结合点,开创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医院建筑之路。

毕业刚参加工作,他主动向单位提出要“下海游泳”,“到艰苦的第一线去”,经年累月地出差,吃住在工地,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搞设计、做研究。这些经历让他养成了深入一线、紧密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1988年归国,他放弃了去卫生部机关工作和去高校任教的机会。他认为,医院建筑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只有在一线做项目,才能真正了解医院的现实,把握用户的需求,接触真实的情况,掌握一手的材料。

在做各种项目时,他从不惟经验、书本、图纸是论,总是要亲赴一线。他细致研究医院的复杂工作流程,双向了解医生、病人看病、救治、诊疗的全过程;到医院找一个个科室主任,听他们对设计提需求;在会议室,一连几个小时与业主方探讨设计的最佳方案;到工地与施工队“聊天”,听他们对设计提意见;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哪怕是医生用洗手池的摆放位置这样的细枝末节;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总是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找几家医院走一走、看一看,那怕是主办方没联系过的医院,路过了他也要停下来驻足一会儿。

20034月,在眼疾尚未完全康复时,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小汤山非典医院的建设中,每天都奋战在第一线,忙碌到深夜12点,有时到家已凌晨3点多。无论忙到多晚,翌日早晨8时他又准时来到小汤山设计工地上,身边没有桌子,他就蹬在马路牙边画图纸。

经常深入一线,出差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据统计,自参加工作至退休前,他平均每年出差在外超过100天。做佛山医院项目前后三年的时间,他就去了8次,在现场时间近100天;在他的办公室,始终放有一个随时“待命“的拉杆箱,里边装着一些简单的随身物品,只要工作需要,他提起包就走,即便2001年退休后也是如此,而且是办完事就快回,从不耽搁。

渊博的学识加上勤于实践的精神,使黄锡璆对中国的国情了如指掌,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医院设计要求了如指掌,对用户的各种需求了如指掌,由此获得了对中国医疗建筑现状的深刻认知,对中国医院建设未来发展方向有了准确的把握,形成中国医院设计的完整思想。他提出我国医院建设要重视整体规划,要有前瞻性,避免过去见缝插针式的建设模式;他在反复分析中国医院人流、物流的基础上,首创我国医院设计采纳方格网交通模式的设计方案;他引入医疗主街概念,采用医院物流系统新设计格局,在手术部以及色彩分区、信息访导图标等方面不断创新;他不简单照搬国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而是因地制宜,创新结合。

先进典型
党的建设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