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黄锡璆报告会上五位演讲人的演讲
来源:新海俊 | 作者:xinhaijun | 发布时间: 2014-04-18 | 121087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于黄博士来说,一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看着自己的理想,在作品中成为现实。
      
1992年黄博士带领他的团队赢得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广东佛山第一人民医院的设计任务。他将国际先进医院的设计新理念、新技术引入佛山医院的设计中,结合多年来对中国医院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开创性地运用方格网络交通模式设计、医院主街设计,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半集中式布局,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医院设计建设的先河,成为中国现代医院的起点和标志性工程。

佛山医院的成功,带来了中国中元医疗设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设计项目应接不暇。在黄博士的带领下,中国中元的医疗设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成为中国中元的优势业务,技术能力全国领先,累计完成各类医院设计工程200多项。

黄博士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中国医疗建筑事业,几十年勤耕不辍,奉献不止。于今,年过七旬的他仍然每天和年轻人一起战斗在医院设计业务的第一线,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国际最前沿技术的追逐,总是那么忙碌,身边总有做不完的事,无怨无悔。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对医院建筑设计事业的挚爱,源于他心中那份朴素而又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那就是:报效祖国、对党忠诚、服务人民。

黄博士是印尼出生的第二代华侨,从幼年记事时开始,他对“家”、“国”就有着独特的体验。他深深体味到父辈们“游子”的辛酸和内心对“家”、“国”的火热向往。194910月,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印尼时,黄博士一家欢呼雀跃。在父母的鼓励之下,他的哥哥、姐姐率先回到祖国。父母希望黄博士这个最小的儿子能留下来,将来老了也好有个依靠。但黄博士已心有所归。他说:“国家新生了,年轻人应该回国学本领,参加祖国建设。”离开印尼之前,黄博士问都没问,就在当地政府保证“一辈子不再回去”的契约上签字摁了手印。19575月,正在上高中二年级的黄博士泪别父母,与堂姐和堂哥三人搭乘轮船,漂泊了55夜,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198711月,黄博士拿到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博士学位,身边的很多人选择留下来或去别的国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的心动,义无反顾回到了国内。他说:“国外再好也是人家的地方,不是我们的地方。”

黄博士为加入中国共产党苦苦追求了17年。早在大学二年级时他就第一次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由于“极左”年代的特殊政治环境,尽管黄博士都一贯表现优秀,但“华侨”的身份还是为他的政治前途设置了重重障碍。他不能参加政治学习活动,递交的入党申请书被一次次退回。工作上也颇受歧视。一次和同事三人去北京火车站调研,接待人员听说他是华侨,就委婉地谢绝。但他从不气馁,从不抱怨,心里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党组织的向往。为了保持内心的平静,他就拼命工作,主动要求出差,别人不愿意去的老少边穷地区,他争着抢着去。1978年,黄博士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中国共产党,圆了他17年的梦。

入党35年来,他一直保持一个习惯,每逢党和国家重大事件或活动,他都要主动向党组织或单位领导递交决心书和思想汇报,谈认识、提建议、表决心,工作生活中处处以党员的要求严于律己,对党无限忠贞。2008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第二天,黄博士就向党组织递交决心书,他写到:“祖国到了危难之际,我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灾区灾后医疗设施重建做点事情。”在这之后他多次赶赴灾区实地考察,为灾区医院重建工作提供了大量建议和咨询。他说:“入党时就宣誓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这不应该只是口号。”作为基层技术人员,黄博士用行动践行了这个承诺,为党的事业倾情付出,勇于担当,一刻也没有懈怠过。

黄博士心系民生,他通过医院建筑设计这一实践平台,一步步践行着为祖国、为党、为人民的信念和目标。他认为,医疗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医院建筑设计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他始终坚持医院建设要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融入到设计中,以保障病人和医患人员的利益为核心。

当遇到可能会对病人和医护人员健康不利的设计要求时,他据理力争、绝不妥协。2003年小汤山“非典”医院的设计任务落到中国中元的身上,落到大病初愈的黄博士肩上。这是一项特殊的使命,上级要求三天三夜完成任务,但黄博士认为这样短的时间内建成的医院不足以在隔离、通风、防止交叉感染等方面达到烈性传染病医院的标准,将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胁。他坚守原则,一次又一次地与相关单位和部门沟通,甚至发生剧烈争吵。最终一边设计一边施工,在黄博士的带领下,经过77夜的努力,中国中元交出圆满的答卷。小汤山医院收治的680名非典病人得到有效救治,1200余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做到零死亡、零感染,为北京市有效控制非典疫情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博士留学归来后一直担任世卫组织和卫生部的顾问,他坚持走进基层、关注民生,多次奔赴偏远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关注基层医疗设施、麻风病医疗设施和精神病防治机构等的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医疗设施和医院建设的改善。近年来,拖着病残的身体,他正在著书立说,要把毕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进行系统总结,这将是他留给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的又一宝贵财富。

对待名利,黄博士淡泊而从容。48年来他用平和的心境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驱,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中元的设计事业,奉献给祖国的医疗建筑事业。

在学术上,他有着包容的胸襟。业内有人对他开风气之先的言论进行复制,他并不计较。他说:“医疗建筑设计是大家共同的事业,新概念、新理论只要得到传播了就好,至于谁得了名利,有什么关系呢?”业内对他具有独创性设计的模仿,他也并不在意,他说:“中国医疗建筑有这么大的市场,没有一个单位能做得过来,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达到了为社会造福的目的就很好。” 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黄博士团队更是把辛苦设计的20多张小汤山医院的图纸,无偿提供给多家慕名而来的地方传染病医院共享。

工作中,他克己奉公。在比利时留学时他非常节俭,为了找一家比较便宜的复印店,他可以多走半个小时的路程,但留学归国时,他把自己省吃俭用下来的留学津贴为单位购买了设备和书籍。他视网膜脱落休养期间,不止一次地对领导说:“我没有上班,工资是不是应该降一降?否则我于心不安。”单位体恤他年事高而且住得远,上下班安排专车接送,但他从来没有因为家里的一件私事用过车。当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时,他不为所动。曾有公司感叹于“黄博士”这三个字的品牌价值,想以百万年薪挖他走,他断然谢绝了。

为自己的家庭,他从没有利用工作之便谋过一丝一毫的私利。几十年来,不管多苦、不管多难,他都默默承受。多年来家里住房紧张,安不下书桌他就常年趴在客厅里的小圆桌上写东西,集团领导慰问时看到他住房拥挤,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这样就很好。直到2008年,他家才在北京郊区购置了一套住房。他唯一的儿子十九岁就远走他乡、自食其力,从事与建筑业毫不相关的市场营销业务,从小业务员干起,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打拼出来。人们都说,其实像博士这样身份的人,要是给孩子谋求点方便太简单了,但是黄博士的孩子没有沾到他一丁儿点的光。

如今,他已成为令人敬仰的建筑设计大师,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而是以年过七旬的高龄仍奔波在建筑设计一线。他说,我喜欢工作,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公司需要,我愿意一直工作下去。

先进典型
党的建设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