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机精神楷模——记中国现代医院奠基人黄锡璆博士
来源:新海俊 | 作者:xinhaijun | 发布时间: 2014-04-18 | 203520 次浏览 | 分享到:

“他不光是在自己的专业上有非常深的造诣,对于相关学科也同样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例如医院里采用的核磁、CT、加速器、中心供应等大型设备的性能和设计要求,他都了如指掌,甚至比医院的大夫了解得还要清楚。国际上医疗最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如杂交手术、介入治疗、医疗机器人等等,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掌握到相关信息,并能够在国内设计中最先采用。很多人把博士誉为医疗建筑的活字典。”赵杰说。

“现代医院里面,设备变化得很快,高科技的东西往往很快就渗透进来,比如机器人手术,口腔科国外开始用计算机辅助3D做口腔扫描,喷塑牙齿,用数控给牙齿做模型。我们做医院建筑的时候,不能说十几年前那么做,现在还是那么做;相关的领域要跟紧,否则就落后了。”黄锡璆说,“比如IT技术发展飞快,做小汤山医院时,病历是电子病历,因为纸的病历传出来怕有传染性。病人还没有到那个医院的时候,大夫就能通过网络传送电子病历,知道病人是什么情况。这些在设计时都要考虑进来。”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很重要,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认为理论要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

作为我国第一个海外留学归来的医疗建筑领域的博士,黄锡璆好学不倦,学识渊博,理论功底很强。黄锡璆的难得之处在于,他在做各种项目时,从不惟经验、书本、图纸是论,总是要亲赴一线,扎根基层,注重细节。

设计师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黄锡璆主动向单位提出要“下海游泳”,“到艰苦的第一线去”,经年累月地出差,吃住在工地,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搞设计、做研究。这些经历让他养成了深入一线、紧密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那个年代的人有比较特殊的经历。我们下车间、下农村,到最基层的地方工作,我觉得也是一番经历,至少我现在对基层的一些情况多少了解一点。后来我经常参加卫生部的调研,参加世界银行项目组的调研,世行很多项目是做贫困地区的医院,这也让我认识到,做项目的时候不能盲目攀高,不是从国外杂志上拿过来就可以用。在工地里,厂房怎么盖,管线如何配合,这些都让我们在设计时能够更加脚踏实地。”黄锡璆说。

1988年自比利时归国后,黄锡璆曾经想过去卫生部机关工作和去高校任教,但经过比较,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与条件,他选择留在设计院。他认为,医院建筑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只有在一线做项目,才能真正了解医院的现实,把握用户的需求,接触真实的情况,掌握一手的材料,做好设计。

在各类建筑中,医疗建筑是最复杂的类型之一。医院不同于纪念碑,后者的外观就是其发挥社会效能之处,对它的设计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医院也不同于居住建筑,居住建筑的美观和功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设计医院,绝不是建一座房子,然后把医疗设备搬进去就行了。在设计之初,就必须考虑到各个科室有什么要求,相互之间的关系,几大系统怎么整合,如此等等。

“医疗建筑是很讲究的,比如,医院的门把就有讲究——护士可能拿了一个托盘,放了药,如果是普通的门把,要拿一只手开门,可能托盘就打翻了,所以要做一个长把,便于护士开门,这是有研究的。而且每个医院有每个医院的特殊要求,管理模式也不一样,你要体会他的要求,这样来做才能做得比较好。”黄锡璆说。

黄锡璆在做项目时,总是细致研究医院的复杂工作流程,双向了解医生、病人看病、救治、诊疗的全过程;到医院找一个个科室主任,听他们对设计提需求;在会议室,一连几个小时与业主方探讨设计的最佳方案;到工地与施工队“聊天”,听他们对设计提意见;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哪怕是医生用洗手池的摆放位置这样的细枝末节;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总是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找几家医院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是主办方没联系过的医院,路过了他也要停下来驻足一会儿。

“黄博士来我们这里做调查,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职员,每个科室每个人讲的话他都认真记录;有的要求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黄博士还是认真地记。”赵文清说。黄锡璆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管多么不现实的要求,只要是使用者提出来的,就表明有这方面的需要,即使现在解决不了,也应该去认真了解,也许这就能成为创新的线索与突破口。

 虽然黄锡璆富有创新精神,但他绝不会仅仅为了求新而去“创新”,不会为了形式而牺牲内容。

“有些建筑做得凹进凸出,我觉得对医院建筑来说,凹进凸出不大安全。建筑首先还是要满足基本功能,不能为新而新。所谓的创新,应该起码流程是科学的,不能为了造型新颖,弄得流程很复杂。现在有的业主就看建筑外观,希望耳目一新,不管里面怎么样。建筑的美学,需要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医疗建筑设计师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黄锡璆说。

“黄博士是规规矩矩的人,他真的是从用户的角度着想,都是规规矩矩地做;不追求外立面的美观,非常实用。像我们这么一个现代化、智能化的医院,15万平方米,包括精装修在内,它平均每平方米造价才4000块钱左右。连我们省的建筑系统、财政厅、发改委等监督部门到我们这儿评估项目的时候,他们都不相信造价会这么低。”赵文清说。

当一些业主提出的要求不合乎实际时,黄锡璆总是尽量以理服人,而非一味屈从业主的要求。2003年除夕,黄锡璆带队给某大医院领导汇报方案,虽然已经过多次调整完善,但甲方对方案不理解,就是不听他的解释,甚至当面指责“你这个老头怎么这么固执”。即使面对这样的不客气,黄锡璆仍然不急不恼,在回单位的路上,还在鼓励团队的年轻人要有耐心和信心。在他的主持下,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终于调整好了方案并得到甲方的首肯,最终的成果已经得到了医疗界的广泛赞誉,并获得国家的优秀设计奖。

 渊博的学识加上勤于实践的精神,使黄锡璆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多的体会,对不同地区、对不同规模的医院设计要求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用户的各种需求更加清楚。

“我们原来跟其他设计院合作过,当时每天要往设计院跑,因为图纸要不断地变更。后来跟中国中元合作的时候,我们吃一堑长一智,要求中国中元派一个人长驻这里,免得我们今天因为空调来找你们变更,明天因为电路来找你们变更。后来发现,中国中元负责项目设计时,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因为他们所知道的医疗建筑知识比我们多得多,像一些特殊的手术室、供应室、核磁设备等特殊的位置,他们比我们清楚得多。”赵文清说。

用户对黄锡璆信任有加。他服务过的许多医院院长伸出大拇指:“黄博士说的,我们都信。”黄锡璆经常对身边的年轻人说:做医院设计的人,一定要像医生给患者治病一样,要了解实情,要做得细一点,要服务到位。正是这种深入一线,求真务实的一贯作风,造就了黄锡璆这样一位实践大师。

 

不向光阴惰寸功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一代设计大师黄锡璆的经历,再次证明了这一格言。

佛山医院让黄锡璆和中国中元一举成名。为开拓医院设计市场,中国中元成立了医疗建筑设计研究所。在黄锡璆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301医院、北京医院、协和医院、长沙中心医院、湘雅第二医院、苏北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安贞医院、河北省第四医院等数十家大型医院的工程项目接连中标,累计完成各类医院工程设计200多项,中国中元成为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

作为中国中元的医院建筑设计带头人,黄锡璆身上的担子非常重。重要医院建筑的总体规划设计,都需要黄锡璆来一一把关。他还要指导各专业人员设计、审核设计图纸和文件,接待来访,亲赴各施工现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完成卫生部交付的各种任务……

先进典型
党的建设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