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的消毒和隔离措施能够防止交叉感染,可是作为一个能容纳一千多名病人的传染病医院,病人每天所产生的各种废物的总量将是一个不小的数目。那么对于这些废物废水将如何处理,以保护医院周围的环境不受污染呢?为此,医院专门新建了污水处理站。病人的衣服、床单出来以后,先通过环氧乙烷消毒,消毒以后才拿去清洗,清洗后的水再进入到污水站处理。此外还有专门的垃圾处理装置对废弃物进行焚烧处理。
如今,这个仅存在了51天的医院,早已成为废墟。但在当年,小汤山医院的影响力非常大。有人说,国际上可能不知道中国有协和医院,但知道有小汤山医院。
国难当头,黄锡璆和中国中元为控制疫情立下了奇功。然而,对一些报道中称小汤山“非典”医院为几天之内建成的世界一流的传染病医院的说法,黄锡璆不以为然:“在没有规范可依又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小汤山‘非典’医院作为非常时期的应急措施是基本可以满足要求的。”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小汤山医院设计项目,中国中元没有收一分钱的设计费。小汤山医院建好后,内蒙古等很多周边地区都在建类似的“非典”定点医院,中国中元免费把小汤山医院的数十张设计图纸送给他们。
成名之后的黄锡璆,并没有崖岸自高。
1995年河南辉县人民医院,2001年湖南宁乡医院、江西丰城医院等县级医院慕名找到博士,希望黄锡璆能够主持他们的新区医院设计。这时候黄锡璆已是享誉国内的知名专家,各地很多知名医院都在博士带领的团队下紧张设计中,项目应接不暇。面对着业主真诚迫切的期望,他依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甲方。他亲自带队踏勘现场,与医院各级部门交流想法,认真记录。针对县级医院投资、规模、地域等限制条件,他细心地推敲方案,耐心地说服业主要树立适宜的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专门为甲方开技术讲座,介绍国外的先进理念和与国情相结合的方式。
“即使是地方县级医院,他也要精益求精,努力做好。这三个医院已经成为花园式和半集中式、标准适当的国内县级医院的典范。”中国中元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赵杰说,“为了给甲方节省投资,黄博士甚至劝我们这些经营管理者要少收一些设计费。我们经常开玩笑说,黄博士为了能够做一个好医院,常常胳膊肘往外拐。”
从佛山医院到河北省人民医院,再到小汤山医院,以及大量其他杰出的作品,如北京医院、301医院、协和医院、北大医院、湘雅医院等一流医院的设计项目,黄锡璆成为医疗建筑界当之无愧的设计大师,成为业界人人景仰的泰山北斗。
回想几十年来的东奔西跑、走南闯北,从小项目到大项目,从偏远地区到大城市,从人才单薄到形成人才梯队,黄锡璆感慨万千:“我们的设计成果一步步从图纸转化为实体,一幢幢医疗大楼相继拔地而起,一家又一家医院陆续接诊收治病人,工程项目遍布全国,这是我最为之自豪和欣慰的。”
“黄博士伟大,其实还不仅仅在于他自己做了多少所医院,而在于他开创了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的基本规范,如总体规划、医疗主街、方格网交通模式等,这些基本理念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标准和统一的做法,形成了中国现有的医院建筑格局,从而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的看病条件。”中国中元总经理丁建说。
“这二十年,中国医院的变化是很大的。病人就医比以前还是要方便多了,看病要花的时间缩短了不少;另一方面,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有了大幅提高。对此,黄博士开创的现代化医院建筑格局,可谓功不可没,功德无量。”中国中元建筑师许海涛说。
凭借对中国现代化医院的卓越贡献,2012年12月21日,黄锡璆荣获当下中国建筑学界的最高荣誉奖——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颁奖词对他评价道:黄锡璆博士对公共建筑特别是医院建筑的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做了革命性的变更和创新,提出矩阵排列、庭院格局、顺畅交通等理念和手法,最大限度地使医院建筑与大自然亲近和谐、最大程度地使医患感受到亲情和温暖。
廿年辛苦不寻常
“我以前加班比较多,人家说你不觉得累呀。我真不觉得累,因为我有兴趣,想把这个事情做好;人总在兴奋状态,就不觉得累。”
20多年来,黄锡璆主持设计了120多所医院,平均每年约5所医院;还指导设计了130多所医院。这是一个很多国外知名设计师整整一生作品量的5到10倍。
20多年来,中国中元共获得56个省部级以上的医疗建筑设计奖项,黄锡璆全部都参与了设计工作,其中由他主持设计的占了80%以上。
20多年来,他负责或主持编辑审查了16本医疗建筑的国家规范、标准或图集,每年至少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4次,每年至少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
黄锡璆已成为建筑界、医院界公认的权威设计大师。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黄锡璆也不例外。
20多年来,黄锡璆能在人才济济的建筑界脱颖而出,成长为一代设计大师、医疗建筑界当之无愧的泰斗,源于他的好学不倦,源于他的深入实践,更源于他的勤勉不怠。
读书万卷始通神
世上没有生而知之者,黄锡璆也不例外。
自少年归国以来,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工作中,无论是偶得空闲,还是奔波繁忙,乃至动乱时期的颠沛流离,黄锡璆始终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几十年来,书是黄锡璆的最佳伴侣,家里、办公室、行李箱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书,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刊物和书籍他总是想方设法在最短的时间拿到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黄锡璆嗜好读书,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充实自己,时刻捕捉和跟踪医疗建筑业的变化与前沿,以行业的瞭望者不断推动中国的医疗建筑业融入国际格局。对他来说,书是精神的寄托和灵感的来源。不管白天工作多忙多累,他晚上都要看书,常常熬到半夜三更。妻子说:“经常是我一觉醒来,还看见老黄在看书。”
他每年要花数千元去购买各种技术书籍。司机小金说:“帮黄博士买书,把我都买成了网站的钻石级会员。”他还拜托留学生、国外的朋友去淘国内买不到的专业书籍。结果,黄锡璆家里的客厅塞满书柜,卧室摆满书柜,飘窗上下还堆满书。“这房间的飘窗原来能看山景呢,现在是书墙了。”妻子不无遗憾,而黄博士却不无自豪:“医疗建筑的书我收集得比较多,一些国外印量很小的书我也收集到了!”
有一次出差,在河北省人民医院王院长的办公室里,黄锡璆偶然看到一本谈医疗环境的日文书,他很想借来看看,数次欲言又止。回京后,那本书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黄锡璆忍不住写了一封信给王院长,问那本书能不能借给他看看。好书遇知音,王院长感动之余,把这本书送给了黄博士。
建筑业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需要宽阔的国际视野。读大学时,黄锡璆学习的是俄语,工作后他开始自修英语。他用蚂蚁搬山的毅力,纯熟地掌握了英语这个重要工具。如今年过七旬,他每天晚上会看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身边的一位同事说,“他就像一本活字典,医学类的有些英文单词很难,我们每次请教他,他都能回答,回答不上来的,也会耐心帮我们查找。”良好的英文水平,使他多年来能够无障碍地接触专业前沿,无障碍地进行国际交流,吸收国际先进成果。
从比利时回国后,黄锡璆深感时不我待。他不再午休,午休成为他最惬意的读报时间。报上只要和医疗有关的信息,无论是新医疗设备、新医疗政策,还是医患关系等等,只要是有价值的,他都裁剪或复印下来,制作成剪报。正是这一本本厚厚的剪报,让他及时跟踪业界最新动态,让他的设计与时俱进,永远充满着时代的鲜活劲儿。“黄博士年事已高、知识渊博,但学习的劲头儿比我们还足。”年轻人总感觉他就在那里,但总也赶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