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机精神楷模——记中国现代医院奠基人黄锡璆博士
来源:新海俊 | 作者:xinhaijun | 发布时间: 2014-04-18 | 203512 次浏览 | 分享到:

河北四院项目刚投入使用两个月,赵文清又调回河北省人民医院当院长。

始建于1959年的河北省人民医院,虽是综合性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但原院区基本为上世纪50年代初期砖混结构的建筑,门诊楼只有三层,病房楼只有五层;历经50年见缝插针式的建设,医院建筑布局已很混乱,功能用房严重不足,就医条件和环境较差,建筑设施陈旧落后,且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赵文清就任院长后,争取对医院立项改造。立项以后,因为跟中国中元有了一次很愉快的合作,所以双方很自然建立了友谊,经过招投标,最终选择了中国中元。从此,中国中元与河北省人民医院在两地间不断往来奔波,开始长达10多年的合作。

河北省人民医院总体规划始于2002年。医院总体工程分为门诊医技病房楼新建、急诊楼改建、二号病房楼改造及三号病房楼改造。

“我们医院赢就赢在整体规划上。一般医院改扩建往往都是见缝插针,这儿有一块地方盖一个,那儿有一块地方盖一个,把这个楼全盖满了,这个医院也就乱套了。黄博士是从整体规划入手,在给我们做全院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分项落实,做到现在成为一个完整的院区——首先完成一期病房医技楼的建设,将相应功能迁入,再拆除部分旧建筑,进行二期门诊楼的建设及急诊楼的改造。随后对原有三号楼和二号病房楼等建筑进行改造,进一步整合全院区的功能。”赵文清说。

在新建门诊医技病房综合楼形象确立后,还以此为基调,对全院区老楼进行了立面的改造,沿用了新楼的处理手法,改变了原院区风格杂乱的面貌,全院区体现了和谐统一的风格,使医院的形象更为突出。

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改扩建过程中,黄锡璆根据医院具体条件,在不停诊不停床的条件下,实现了科学合理的方格网交通模式架构的医院布局并半集中的建筑形式,使功能布局合理、流程简洁、节能环保、经济高效,且易于分期实施。

“医院是不是好医院主要看它的医疗流程是不是合理。为什么有些医院搞得像迷宫一样,老百姓到了医院,找不到地方,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就是因为流程太复杂——从挂号开始到最后取药,要到很多部门去跑,如果流程设计不合理,病人多跑路,还拥挤;如果流程简单了,对病人、医生都方便很多。”赵文清说。

其实,没有哪个医院的院长愿意把自己的医院建成迷宫。但是,这有赖于设计师的努力。“我们完全尊重了黄博士的医疗主街概念,在医疗主街的引导下,把我们医院的旧院区和新院区完全连在一起,形成了现在这种医疗格局。现在进入我们医院,无论找什么地方,都非常方便。每天到我们医院的人大概有三万,但你不会看到哪个地方十分拥挤,因为几乎每一个病人走一趟,就能方便地找到地方,不需要回头。”

遇到黄锡璆这么杰出的设计师,赵文清深感幸运。反过来,黄锡璆也觉得,河北省人民医院是个难得的好业主,他们对基建管理非常投入,非常尊重设计师的想法。

“在我们项目设计过程中,我对黄博士说,我们会不停地提意见,但是无论是内装修还是外立面,最终的决定权在你手里。现在这个医院,从它的整体规划,到整体流程的设计,到内部装修的风格,乃至外立面的设计,全部是中国中元做的。我们医院的效果,应该体现了中国中元的设计水平。”赵文清说。

事实上,河北省人民医院确实也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好评。“2011年,卫生部在这里开过两次现场会,全国各省区市卫生系统领导参观过我们医院以后,几乎是一片赞美声,很少有不同的意见。”赵文清说。

 

小汤山医院——国难时刻的急就章

黄锡璆毕生设计了大小百余家医院,哪座医院设计水平最高,也许难有定论。然而,要说哪座医院情况最特殊、当时影响最大,却是毫无疑义的,那就是——小汤山医院。

2003年春,一种新型传染病“非典”(SARS)让北京和整个中国人心惶惶。为了更有效地对“非典”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421日,北京市决定建立两家应急设施,其中最大的一家是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

422日,北京市规划局、卫生局决定,将设计小汤山医院这项政治性任务分配到中国中元头上。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紧急!

当时黄锡璆恰逢眼病初愈,正在家里休养。但如此艰巨的任务,没有他坐镇,大家心里没底。22日晚上12点,院里派人把黄锡璆从家里请到了单位。

黄锡璆没有一句推托之词,组织工程设计人员连夜投入工作。十几位设计师集体讨论、分别勾画、群策群力,凭着平时深厚的技术积累,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分夺秒,于23日早8时,ABCDE五个总体规划设计方案拿到了会议桌上。经项目指挥部协调会讨论,确定按照E方案实施建设。

很快,近6000名施工人员齐集现场。这项特殊的建筑工程进入边设计、边施工、边组织材料和材料代用、边修改设计、边协调施工配合的阶段。大病初愈的黄锡璆,坚持与其他设计人员一起战斗在设计一线。离指挥部命令设计人员撤离前几小时,在没有办公室的情况下,黄锡璆还坐在路边的台阶下,画草图完成修改方案。

设计小汤山医院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

一是来自专业方面的困难。中国中元以前曾做过呼吸及肠道传染病医院,但SARS是既能通过飞沫传染又能通过粪便传染的新型传染病,当时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如何防止交叉感染,难度极大。

二是来自时间方面的困难。一开始,上级要求三天三夜完成任务,但黄锡璆认为这样短的时间内建成的医院不足以在隔离、通风、防止交叉感染等方面达到烈性传染病医院的标准,将对医护人员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胁。他坚守原则,一次又一次与相关单位和部门沟通,甚至发生剧烈争吵,最终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经过77夜的努力,中国中元交出圆满的答卷。

“当时我们压力很大,随着疫情的不断加重,建委希望医院尽快投入使用,以减轻市内防疫压力。但博士认为即使设施再简单,也要符合传染病防治要求,所以双方发生了意见上的争执。后来因为有医院的人介入,医生跟我们的立场比较接近。市委领导后来也强调,这事不能只求快,如果使用中出其他问题更麻烦。”中国中元建筑师许海涛说。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51日,一座医院“拔地而起”。短短7天时间就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了这座高标准的“非典”专科医院,可谓奇迹。投入使用后几天,世界卫生组织、香港医管局等派来专家实地考察,他们都对设施布局、流程设计、技术措施表示赞赏。

51日深夜,小汤山医院开始接收病人。至55日,全国各地114家军队医院的1200名医护人员分三批全部抵达。北京SARS疫情开始由严峻走向缓和。

当时,有国外媒体认为,新建的小汤山医院不仅会让大量病人在这里丧生,中国军人也会大量倒在小汤山。“那么多条件优越的传染病专科医院都没有挡住疫情,一个临时的野战医院怎么可能创造奇迹?”

然而,51天过去后,最后一批“非典”病人康复出院,小汤山医院病死率不到1.2%,医院零投诉,医护人员零感染——小汤山医院以优异成绩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创造了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科学严谨的设计。小汤山医院采取了非常严格的隔离措施,整个院区被分为三块,新建成的病区是控制区,医护人员的居住区域是缓冲区域,行政和后勤的办公区域是清洁区,各个区域的人员分区活动,防止污染的扩散。病区内则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隔离防护措施。病人和医护人员的通道各不相同,病人是通过病房门前半开放式的走廊通道进出病房,而医护人员则是从专用的工作通道进出。从清洁区到病房污染区,相关人员要经过几道消毒,三次更衣。

先进典型
党的建设
专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