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机精神楷模——记中国现代医院奠基人黄锡璆博士
来源:新海俊 | 作者:xinhaijun | 发布时间: 2014-04-18 | 20350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不过,在社会底层经受磨练,并非没有好处。黄锡璆说:“这些锻炼使我对基层有更多的了解。从那个年代走过来,我会更多地关注实际。在做工程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考虑这个建筑是否实用。我选择医疗建筑也是基于这个出发点。医疗建筑是受限制较多的建筑类型之一,医院首先解决的是病人看病、环境安全等问题,若片面强调美观而忽视使用功能,就不太实用,病人看病可能会不太方便。”

 

留学西欧

改革开放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黄锡璆也是其中之一。1984年的春天,时年43岁的黄锡璆被公派赴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两年。这次留学,成为他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

“能获得公派留学的机会,我挺幸运。建国以后,只有解放初期派一批人到苏联、东欧留学,后来就没有了。”黄锡璆说,一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时代的需要是分不开的。

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能被公派留学,其实也离不开黄锡璆平时的积累和努力。留学首先要过外语关,黄锡璆小学和中学学英语,大学里没有英语班,只能学俄语,但他买英语书自学。工作以后,就是在文革期间,他一有空就坚持不懈学英语,这为他去西欧留学打下坚实基础。

鲁汶大学始建于1425年,不仅是比利时最好的大学,在整个欧洲也名列前茅,它在生物学、医学、建筑学等研究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鲁汶大学工学院人居研究中心有不同研究方向,包括城市规划、住宅设计、医疗建筑等。“我选择了医疗建筑方向,因为不管社会怎么变,医院总归是需要的。”黄锡璆说。

来到古老的鲁汶城,黄锡璆像是来到了一个新天地。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成天泡在图书馆。他的勤奋赢得了导师戴尔路教授的赞赏,也为他赢得了攻读博士的机会。本来他的身份是进修生,进修两年,毕业也没有文凭。黄锡璆感觉自己已年过不惑,以后很难再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了。于是,他向导师提出,能不能继续读博士?当时,导师戴尔路教授既是规划建筑学院的院长,也是工学院的副院长,说话比较有分量。他访问过中国,对中国也颇有好感。他对黄锡璆说:“那你写个报告吧,申请把你进修头一年课程的分数算作博士资格考试,你通过了就再念。”

黄锡璆很顺利地获得了继续读博士的资格。但是,公派留学只有两年,接下来读博士的钱从哪里来?如果没有资金支持,就只能回国。黄锡璆开始发愁。

天无绝人之路。当时正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提前回国了,中国驻比利时使馆的教育处就把资助名额给了黄锡璆,解决了他一年的留学费用。之后的几年,导师戴尔路给了黄锡璆一笔特别助学金,让他得以完成学业。

黄锡璆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暑假许多人都出去旅游,外国同学躺在草地上晒太阳,他还在啃资料。周末假日到图书资料室摘抄资料次数多了,管理员干脆把图书馆的钥匙放在值班室墙上,由他自取。妻子曾陪他在比利时住了一年零三个月,他没有陪她去欧洲著名景点玩过一次。

“其实,我们学建筑的也喜欢参观建筑看风景,但是因为时间比较宝贵,希望多学习阅读多做分析研究,争取把学位拿到。如果拿不到学位,回来跟单位怎么交代?怎么对得起单位、对得起国家!”黄锡璆说。

 

二次归国

198711月,黄锡璆终于拿到了鲁汶大学的博士学位。他也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医疗建筑的留学博士。

身边的很多人选择留下来或去别的国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丝毫的心动,义无反顾回到了中国。“当时能留下来的机会很多,有些人毕业后去了美国、欧洲或新加坡。不过,我觉得回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出去留学的费用相当于好几个农民几年的收入,国家花了这么大代价培养我们,我们应该回来给国家做点事情。”回忆起第二次归国的经历,黄锡璆语气很平淡,“国外再好也是人家的地方,不是我们的地方。”他不仅自己回来了,还极力劝说其他同学也尽量回国。

黄锡璆不仅回来了,还带回许多珍贵的学术资料。“当时好多资料国内比较少,买书比较贵,所以我想多复印一些带回来。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都是开放的。”黄锡璆把复印的资料送到附近的一个装订车间,装订成册。

回国的时候,黄锡璆带了10余箱书籍和资料回来。为了便于单位的学术交流,他还带回一台幻灯机——如今幻灯机不稀奇,当时却非常稀少。

1984年出国留学前,黄锡璆已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摸爬滚打了20年,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虽然默默无闻,但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功底。1988年留学回国后,47岁的黄锡璆终于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人生坐标。他信心满满,要在中国医疗建筑设计领域有所成就。

时不我待,他梦想着把在国外的所学所见,尽快运用到祖国的医疗建筑事业中。

 

巍巍功德照人间

“我们的设计成果一步步从图纸转化为实体,一幢幢医疗大楼相继拔地而起,一家又一家医院陆续接诊收治病人,工程项目遍布全国,这是我最为之自豪和欣慰的。”

 

黄锡璆回国以后,曾经想边做工程设计边做研究,也曾设想到学校执教,而设计院不希望他离开。黄锡璆也认为,如果去机关工作,可能把业务都荒废了,在生产研究一线工作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决意留在院里,哪里也不去了。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黄锡璆怀着满腔热情,希望能大展宏图,把在国外学的知识用于国内的医院建设上。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回国之初,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医疗建筑的设计理念还十分落后,黄锡璆满腹经纶却没有用武之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开始设计体制的改革,取消了对设计单位的事业拨款,设计院需要独立创收走向市场,开展医院工程设计起步艰难。身边的好心人顾及他的博士名声和单位的效益,劝他别做医院设计了。黄锡璆没有退缩,他坚信,一个中国医院建设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从比利时回国之初,黄锡璆虽有博士头衔,但在业内的知名度还不高,在医疗建筑方面也没有太多的实践。黄锡璆沉下心,边研究,边实践。体制改革还逼得原本就不善言谈交往的他,不得不放下博士的“架子”,硬着头皮“下海”到处去找业务。大城市找不到业务,就到偏远地区找;大项目承接不下来,就做小项目;项目无法实现自己的全部设想,就一点儿一点儿地体现。

“那时候我们在创业,人家还不怎么信任我们。因为我们是机械工业部下属单位,人家说机械工业是搞工厂的,搞什么医院,不相信我们。我跟人家说了半天,人家对我们还是将信将疑。我们提交给医院的设计方案,业主常常将信将疑。没办法,我们只能通过业绩来证明自己,耐心地去说服人家。”黄锡璆说。

大医院不相信他,那就从小医院做起。黄锡璆带领团队做了金华、九江、宝鸡、淄博等地的一些小医院,大多是一万多平方米,最小的只有3300平方米。在做小医院的过程中,黄锡璆脚踏实地,稳打稳扎,认真对待,慢慢积累经验,思考如何把国外的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获得了初步成功。其中,金华中医院规模虽小,但已经开始应用总体规划概念,被誉为“南国江城第一院”,获机械工业部优秀工程设计奖。

 

佛山医院——中国现代医院建筑的里程碑

厚积才能薄发。1992年,黄锡璆终于迎来了他梦寐以求的“让国外先进理念在国内医疗建筑领域落地生根”的机会。

当时,广东省佛山市要兴建一座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医院)。一次性规划建设如此规模的医院,在当时的国内并不多见。

先进典型
党的建设
专题活动